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

從人工智慧到智慧生活

最近到處都聽到「智慧」,從智慧型手機到智慧台灣,台灣經濟與科技業無所不「智慧」。此趨勢令我聯想到大學部一門重要的選修課程:人工智慧。

我自教書以來每年都開設「人工智慧(AI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」這門課,迄今已15年。課程範圍包含知識表達、專家系統、知識系統、搜尋演算法、代理人、自然語言、機器人、電腦視覺、圖形辨識、貝氏網路等。

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深入瞭解這門博大精深的學問。除此之外,也更瞭解AI領域之先人與今之學者汲汲營營的目的,其原始動機在於發展讓機器具有智慧的能力,並探索更高靈性層次的研究方向[1-4]。

只是,此門課講授起來,對於學生一直有隔靴搔癢的感覺:過於理論。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出有智慧的機器呢?有智慧的機器,對於人類的生活到底有何意義與貢獻呢?

近來,隨著電機電子與資通訊科技的進步,大家開始認真意識到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、「科技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人性」。

冷冰冰的科技,開始披上人性的外衣,展現擬人性的親和力。

手機不能只有通話功能,還要有人性化的介面,更具智慧,讓我們更容易操作;iPod,iPhone,iPad的觸控,要簡易使用,透過智慧化計算讓操作更簡單;電腦也不能笨笨的,要能自動連網,各種固網、無線網路都能輕易判斷而自動連結;更要有感知網路,透過RFID、語音、影像等感測器,電腦可以感知環境與人類的狀態,更聰明的與人類互動。

於是,開始有各種的新名詞、新專案、新計畫、新目標推陳出新,莫不提到「智慧」。

濫觴從MIT的Oxygen、IBM的Pervasive Computing、歐盟的Ambient Intelligence等開始。現在IBM野心更大,提出智慧地球,將所有智慧科技的應用概念都含括進去了。

台灣也開始不落人後,推竿邁進,如政府的智慧台灣[5]、四大智慧型產業[6]、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智慧電子國家型計畫(其實是VLSI的智慧化)、智慧醫療、智慧醫院、智慧生活[7,8]、智慧電網、智慧家庭、智慧機器人等,都是龐大的國家級科技執政計畫。

看來台灣政府已經卯上「智慧」了,將來台灣要善用資通訊(ICT)與半導體(VLSI)兩大產業的能量,創造台灣未來在科技業的領導地位,就是要「智慧」。

很高興人工智慧終於從遙不可及的天界降凡人間,成為世俗的普世價值,並將成為所有科技的終極價值


[1] Stork, D (ed) Hal's Legacy: 2001's Computer in Dream and Reality. MIT Press, 1997.
      On-line text: http://mitpress.mit.edu/e-books/Hal/.
[2] Kurzweil, R. ed. 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. MIT Press,1990.
      Note: An excellent collection of readable introductions and classic research papers,
      coffee-table standard of format and pictures, and absurdly cheap for what it is.
[3] Hofstadter, D.R. & D.C. Dennett, eds. The Mind's I: Fantasies and Reflections on Self and Soul.
     Note: 27 short pieces on the cognitive science end of the spectrum, some science,
     some fiction, all enjoyable to read
[4] Computers and Thoughts, E. A. Feigenbaumand J. Feldman, McGraw-Hill, 1963.
[5] 智慧台灣計畫網站,行政院,2008年12月15日。
[6] 四大智慧型產業,行政院,2010年2月2日。

本網誌相關文章 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